揭秘:真正懂边缘计算的工程师,都掌握了这6项核心技能

2025-10-11 19:45:29 钡铼技术

“边缘计算”这几年热度持续不减。从智能制造到储能能源,从智慧交通到AI检测,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谈“边缘”。但要真正把边缘计算“用好”,不是一台网关、一块工控机就够了。它是一套系统能力的融合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——工程师在边缘计算时代,必须掌握的几项关键技能。


一、Linux 是基础

几乎所有工业级边缘设备都运行在 Linux 系统上。掌握 Linux,不只是为了操作命令,而是要真正理解系统的运行逻辑。需要熟悉的内容包括:

  • 网络接口配置与调试(eth、wlan、ppp)

  • 服务管理与系统日志分析(systemd、journalctl)

  • 外设驱动加载与调试(串口、GPIO、CAN)

  • 交叉编译与自动启动脚本编写

钡铼技术的 ARMxy 系列工业计算机均基于开放式 Linux 系统同时也支持Ubuntu、Debian,支持用户自定义开发与调试,非常适合学习与实践。

工业物联网关


二、通信协议是核心

边缘计算的核心任务之一,是在上云前实现现场数据的采集、汇聚与处理。这需要工程师熟悉多种工业通信协议:

  • Modbus RTU / TCP

  • OPC UA

  • MQTT / HTTP

  • 主流PLC通讯协议

钡铼技术的 BL10X 硬网关 和 BLiotLink 软网关 支持多协议采集与转换,可适配 ARMxy 全系列 产品,实现从 PLC → 网关 → 云平台的完整数据通道。

工业物联网关


三、Node-RED 可视化编排

在边缘设备上部署逻辑,不一定非要编写复杂代码。Node-RED 是非常适合工程师的可视化编程平台。通过拖拽节点即可实现:

  • Modbus 到 MQTT 的数据转发

  • 云平台连接(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)

  • 本地逻辑判断、告警与联动

  • 与 OpenPLC、FUXA 配合构建轻量级自动化系统

钡铼技术的ARMxy系列,以及BL118边缘计算网关均可运行 Node-RED,并支持与 OpenCV、AI 模型结合,实现“采集 + 分析 + 控制”的边缘闭环。

工业物联网关


四、AI 推理正在成为标配

随着算力的提升,AI 正在成为边缘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钡铼技术 BL450 工控机为例,内置 6TOPS NPU,可直接运行 YOLO、OpenCV、TensorFlow Lite 等模型,实现本地目标识别、异常检测、行为分析等应用。

对工程师而言,掌握 AI 模型的转换与部署(ONNX / TFLite)已成为一项新的必要技能。

工业物联网关


五、云协同是关键环节

在完整的边缘计算体系中,“边缘”并不是终点,而是连接现场与云端的重要桥梁工程师在设计系统时,不仅要实现数据上云,更要考虑安全性、可靠性与远程可维护性。在实际应用中,云协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云端接入与认证支持阿里云、华为云、腾讯云等主流平台,实现设备身份识别与安全登录。

  • 加密与传输安全通过 TLS/SSL 协议保证数据通信的完整性与保密性。

  • 数据同步与远程升级支持边缘与云端的数据双向同步、设备 OTA 远程升级,确保系统持续可用。

  • 远程监控与运维管理可在云端实现设备在线状态、通信质量、数据采集等运行指标的集中监控。

钡铼技术的多系列工业网关与控制器均支持主流云平台接入协议,帮助用户快速构建 “现场设备—边缘节点—云平台” 的协同体系,实现数据可视化、远程管理与智能决策的统一闭环。


六、可靠性意识是底线

在复杂的工业现场,抗干扰与稳定性是所有功能的前提。工程师必须具备可靠性设计意识:

  • 硬件:浪涌防护、隔离设计、电源滤波

  • 软件:重连机制、通信防抖、异常恢复

  • 测试:群脉冲、静电放电、浪涌抗扰度验证

钡铼技术自建 EMC 实验室,配备浪涌、群脉冲、静电、高低温等完整测试设备,保障 产品具备卓越抗干扰性能,符合工业级标准,内置软硬件看门狗,可稳定适应恶劣工业现场环境

工业物联网关

边缘计算并不是简单的“数据上云”。它融合了嵌入式系统、通信协议、AI 算法、云架构等多领域技术。只有持续学习与跨界实践,工程师才能真正驾驭边缘计算的力量,让每一个“边缘”都成为智能的起点。


微信公众号

首页
产品
案例
联系钡铼